《生产革新者——王崇伦》
让“走在时间前面的人”闻名全国
发布时间:2025年11月03日
信息来源:辽宁日报
【 字体: 】? 【打印文章】

??“他驾驭了时间,超越了时间。”1953年初冬,《东北日报》记者修英在通讯《生产革新者——王崇伦》中写下这句话,精准地概括了王崇伦创造“万能工具胎”、一年完成数年生产任务的事迹。这一长篇通讯与《东北日报》一系列声势浩大的报道,将鞍钢工人王崇伦推向了全国视野,使其成为“走在时间前面的人”。

??聚焦时代

??《东北日报》对王崇伦的报道,堪称新中国新闻史上一次教科书式的典型宣传。

??1953年11月12日,注定要载入新中国工业报道的史册。这一天,《东北日报》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通讯《先进工人王崇伦在竞赛中的首创行为 一年能完成三年生产任务》,同时配发了重磅社论《重视与培养生产革新者的首创精神 进一步发挥工人阶级的积极性与创造性》。社论将王崇伦的事迹提升到“生产革新者”的高度,号召全社会学习发扬其精神。

??在二版“新人新事”专栏,记者修英的6000字长篇通讯《生产革新者——王崇伦》,以细腻笔触深入刻画了这位青年工人的形象。这场报道的精心布局,体现了报纸作为“时代记录者”的深意。它不是简单的新闻发布,而是一次思想的启蒙、一次精神的动员。编辑部的用心良苦,从版面的安排可见一斑:一版的权威发声与二版的深度挖掘相得益彰,社论的理论高度与通讯的生动细节互为补充,构建了一个立体的、饱满的劳模形象。

??随后的日子里,关于王崇伦的报道如春潮涌动。11月14日,在《发扬生产革新者的首创精神》的总栏题下,报纸连续报道了王崇伦的革新精神在沈阳、哈尔滨等地职工中引起的巨大反响。12月1日,当王崇伦实现了他提出的一年完成三年工作量的计划时,报纸又作了连续报道。这些报道不再是孤立的新闻事件,而是一个完整叙事的有机构成。

??进入1954年,这场宣传活动进一步深化。1月13日,报纸刊发《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关于学习王崇伦首创精神的通报》;1月18日,发表题为《广泛宣传生产革新精神》的述评;1月29日,报道《根据今年修改的生产定额 王崇伦定出先进计划》。每一篇文章,都在为一个新时代的工人形象描摹添彩。

??刻画精神

??修英的通讯,是一次对劳模形象的深度雕刻。她笔下的王崇伦,既是钢铁意志的化身,又是血肉丰满的凡人。

??“长长的脸上时时浮着笑容,褐色的眼睛炯炯有神”,这个开篇的肖像描写,立即将一个活生生的青年工人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。他是百米高栏亚军,是工友口中的“球迷”,这些细节打破了人们对劳模满脸油污、只知干活的刻板想象。

??更可贵的是,通讯不避讳他曾因工资问题旷工的往事,如实记录了一个普通工人在党的培育下的心灵蝶变。那个曾经因为“三百六十行,刨工最‘下次赖’”而闹情绪的年轻人,在党支部书记白明欣的耐心引导下,逐渐认识到“今天的社会决不埋没人”。

??通讯中那个深夜画图的场景格外动人:“半夜十二点钟过去了。快天亮了。他还是埋头画……有一次,王崇伦睡着以后两只胳膊还不停地抡来抡去,大叫着:‘这不行,这不行……’”这段文字,将一个革新者的执着与忘我刻画得入木三分。

??在八方人才汇聚的鞍钢,记者独具慧眼地选择了一个“土生土长”的工人。这不仅是新闻的选择,更是时代的选择。它告诉世人:新中国的工业化,不仅要借他山之石,更要掘本土之泉;不仅要科学家的智慧,更要千万普通工人的创造力。

??当王崇伦在梦中仍挥舞双臂高喊“这不行”时,我们看到的已不仅是一个技术革新者,更是一个将生命融入工业洪流的灵魂。他的万能工具胎,不仅是钢铁的组合,更是意志的结晶。这种将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写作手法,使这篇通讯超越了单纯的新闻报道,成为了一部记录时代精神的文学佳作。

??引领风潮

??《东北日报》点燃的这簇星火,很快形成燎原之势。王崇伦这个名字,从东北的工业重镇出发,乘着文字的翅膀,飞向了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。

??1954年的春天,王崇伦的名字随着各大报刊的社论传遍神州。《中国青年报》发表社论《让更多的青年工人在先进人物的带动下前进》,《人民日报》发表社论《发扬王崇伦的工作精神,提前完成国家计划》,《工人日报》发表社论《学习王崇伦的先进榜样》,这些社论将王崇伦从一个先进个人,淬炼成了一种精神符号。

??更深刻的影响在工厂车间里悄然发生。重工业部组织九大单位赴鞍钢取经,让文字变成了行动,让榜样转化为了生产力。这是新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激动人心的一幕:一个工人的创造,正在改变整个行业的生态。

??《中国新闻事业通史》评价道:《东北日报》对于鞍钢建设的报道“走在各报的前面”,“以多种报道形式做了比较完整的宣传”。对王崇伦的报道,正是这一评价最生动的注脚。

??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宣传背后,是《东北日报》扎实的基层工作。为做好鞍钢报道,东北日报社在鞍山建立了第一个地方记者站。记者们不仅自己写稿,还担负联络通讯员的任务。在三大工程建设的紧张日子里,记者们和鞍钢的干部、工人并肩战斗,日夜“滚”在一起。正是这种深入的基层采访,使报纸能够从1952年4月到1953年年底,先后发表110多篇相关报道,塑造出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建设者形象。

??今天,王崇伦所代表的创新精神、主人翁意识,依然熠熠生辉;《东北日报》所承载的价值追求,依然鲜活。在这条用汗水与智慧铺就的工业化道路上,每一个超越时间的齿轮,都在推动着我们奔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未来。

编辑时间:2025-11-03?? 责任编辑:白云 版本号:1
版权所有:即时比分 主办单位:即时比分办公厅
地址: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-9号 邮编:110032
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372号 网站标识码:2100000037
ICP备案序号:辽ICP备05023109号 联系邮箱:mhwz@yaoyejob.com

微信公众号

政务微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