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光明照耀着沈阳》
记录历史转折的经典之作
发布时间:2025年10月22日
信息来源:辽宁日报
【 字体: 】? 【打印文章】

??十一月二日,将是我们永远记得的日子——三年来,在爬冰卧雪,冒死忘生的时候,我们所想望,所争取的这样一天,终于实现了。

??三日早晨,人民解放军沈阳军管会第一号“安定社会秩序”的布告下,无数群众露着鲜花般的笑脸。

??笑声立刻荡漾在从前曾失去欢笑的地方,这一切都是解放后的新光景,像红日曈曈而上,千万人民在这样光照里喊出同样的一句话:光明的日子开始了!

??以上文字出自名作家刘白羽的新闻作品《光明照耀着沈阳》。1948年11月,作为《东北日报》战地记者的刘白羽,跟随部队“夜渡巨流河,冲进沈阳”,在巷战枪声的震响和炮火声中见证了沈阳解放。随后的十几天中,他行走于沈阳街头,在搜集掌握了鲜活的新闻素材后,他用饱含激情的笔触,写出这篇传诵一时的佳作。

??这篇通讯不仅勾勒出人民解放军顺利接管沈阳的全景,更将人民对光明的热切向往和欣喜之情贯穿全文,在1948年11月24日东北日报的头版上发表后,一度被视为“战时新闻通讯”的典范。平津战役开始后,新华社总社曾提出这样的报道意见,“希望在及时供给的新闻外,还能写出几篇像《光明照耀着沈阳》那样的通讯佳作。”

??记者的使命

??行走在历史现场

??1948年11月2日黄昏,当解放军先头部队突破铁西区时,一位32岁的战地记者紧随部队进入沈阳,他兴奋而紧张地穿梭在街头,从工厂到市场,从军管会到区政府,手中的笔不停记录。他就是刘白羽,《东北日报》的战地记者,也是沈阳军管会对外报道委员会成员。

??一到沈阳,刘白羽就遇到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陈云。两人在延安时就已相识,当得知与刘白羽同行的还有几位记者时,陈云当即决定:“你们不要走,就住这里。”正是这个决定,让刘白羽有机会掌握了解放军接管沈阳的全盘材料,写下了《光明照耀着沈阳》。

??刘白羽后来回忆道:“陈云同志让我们几个记者每天到街上去采访,观察动向,了解民心。”在那些百废待兴的紧张日子里,他目睹了沈阳的重生,工人们在战火中保护工厂,市民们拥上街头欢迎解放军,旧政府职员完整移交档案。这些画面都被他敏锐地捕捉并一一记录……化作历史的珍贵瞬间印在新闻纸上。

??作为我党解放的第一个百万人口工业大城市,沈阳的接收管理意义重大。刘白羽把自己作为新生政权的“体温计”,用目光,用脚步,用笔尖感知着社会的每一次脉动。部队初入时“家家闭户,处处关门”,现在已经“有十几家商店开门营业”,刘白羽把这一发现汇报给陈云,陈云“把手在手背上一拍说好,沈阳老百姓信任我们了”。

??这让刘白羽意识到,真正的光明既在战场的胜利中,更在普通民众重获尊严的笑脸里。他在写作时将新闻纪实升华为文学史诗,不仅记录下沈阳解放的珍贵场景,更生动记录下新生政权对大城市的成功接管,有力地回应了“中国共产党能管理好大城市吗?”这个疑问,展现出新闻工作者在历史转折点的使命担当。

??民心之所向

??人民伟力的历史印证

??在沈阳解放的进程中,最令刘白羽震撼的不是枪炮的威力,而是全城人民“以无比英勇迎接光明”的精神面貌。在他的眼中,沈阳这座城市,处处闪耀着普通民众主动创造历史的光芒。

??战火尚未停息,沈阳人民就以主人翁的姿态迎接新时代的到来。青年们早已学会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》的歌曲,只待天明便放声高歌;市民们拥上街头,争睹解放军押送俘虏的场景;商店纷纷挂起国旗,职工们自觉保护机关、工厂、银行。更令人动容的是,从普通工役到高级职员,整个城市的管理体系在人民的守护下完好无损地回到人民手中——“中央日报社的字架上一个铅字也没乱”“很多机关没破一块玻璃,没丢一个灯泡”。

??“解放后第一周,十九万职工登记报到,不仅包括工人、中下级职员,更有国民党高级将领、政府官员、技术专家。”在刘白羽的笔下,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,他敏锐地捕捉到,正是“如水之归大海”的人心所向,和“海涛样汹涌澎湃的人民力量”,让沈阳在解放后“第二天就恢复供电,四日接通电话,五日恢复邮电,六日电车通行、商店开业”,以惊人的速度重获新生。

??七十多年后的今天,当我们重读这些文字,依然能感受到那个伟大时代的欢笑与眼泪。刘白羽用他的笔告诉我们,一座城市的解放,不仅是政权的更迭,更是人心的归向。

??历史的温度

??于细节中见民心

??“在沈阳解放后的十天内,市民有三大高兴的事:第一是解放军纪律好,第二是水电交通恢复快,第三是粮价低落。这几天,街上不断走过游行的行列,唱着愉快的歌声,鲜艳的各色标语贴遍街头。”

??在新老政权交替的日子里,刘白羽最擅长捕捉那些折射时代变迁的细节。在国民党“剿总”大楼里,他发现官员桌上那块磁制记事牌——“头可断,血可流,东北不可丢”,这句狂妄的“誓言”与仓皇逃窜的现实形成了辛辣的讽刺。

??在小西区区政府,他目睹了一个旧职员领到生活费后的场景:老祖母捧着高粱米,泪流满面地说:“想不到还可以吃到高粱。”这滴眼泪里,蕴含着旧社会的苦难与新生活的希望。

??在铁西区,工人吴景玉的妻子花了一万元东北币就买了六斤多苞米面,快乐得拍手向邻居呼喊:“你们快来看呀!从前卖两件衣服也买不到一斤呀!”这些平凡的声音,汇成了历史最真实的回响。

??刘白羽深知,真正的历史不仅存在于宏大的战略部署中,更藏在这些细微的生活褶皱里。作为记者,他把“自己的感情、自己的血肉、自己的深深的爱,渗透到那创造新世界的火热斗争中去”,用“蘸着生命的汁液”描画出沈阳解放时的美丽朝阳。

??这些浸润着生活温度与历史质感的细节,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依然鲜活生动,正得益于刘白羽兼具文学匠心与新闻洞察的独特笔触。在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程丽红看来,刘白羽以散文家的淋漓元气,将历史的宏大与个体的脉搏熔于一炉,赋予了《光明照耀着沈阳》这篇通讯无比珍贵的“现场感”。他将新闻事实提升至政治规律的洞察力,使作品超越了简单的事件报道,形成时效性、战斗性与文学感染力的完美结合,也因此拥有了跨越时空的力量,成为新闻史上的名篇。

??今天,当我们漫步在沈阳繁华的街头,感受着城市的人间烟火,或许还能想象那个初冬的早晨:阳光打在每一个行人的脸上,新出版的报纸在手中传递,“光明的日子开始了”,欢呼声穿越时空,在历史的长廊里久久回荡。

编辑时间:2025-10-22?? 责任编辑:白云 版本号:1
版权所有:即时比分 主办单位:即时比分办公厅
地址: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-9号 邮编:110032
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372号 网站标识码:2100000037
ICP备案序号:辽ICP备05023109号 联系邮箱:mhwz@yaoyejob.com

微信公众号

政务微博